广东南方职业学院-凯发k8官方

 广东南方职业学院-凯发k8官方

健康与养生

发布时间:2013-01-07 点击量:

冯新送

一、什么叫健康

健康的标准是什么,世界卫生组织提出:“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,还要具备心理健康,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。”现代的健康概念有四层意思:一是身体没有病,二是心理健康,三是社会适应力良好,四是道德健康。

那么中医是怎样看待健康的?中医讲的健康包括以下三个方面:阴阳自和,形与神俱,天人合一。三者之中,机体的阴阳动态平衡是内在依据,形体与精神的协调统一是健康的表现形式,人与自然的整体联系和相互影响是健康的根本前提。中医的这一概念涵盖了世界卫生组织所说的生理、心理、社会适应能力的统一。

健康决定幸福,拥有健康才能创造幸福,拥有健康才能享受幸福。健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,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,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。随着经济发展,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,人民群众对于健康更加重视。

前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马勒博士说得好,“健康不是一切,但失去健康便失去一切。”人们要想获得健康,首先要把自己维护健康的意识提高。然而,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,竞争压力越来越大,哪里还顾得上养生保健呢?人生一世,当然应该建功立业,创造财富;人生一世,当然应该努力拼搏,成名成家,为社会多作贡献。但是,为了一生的幸福,为了长久的成功,为了多给人民群众做出更大贡献,我们绝对不能以牺牲健康为代价。有不少的年轻人是这样想的:“50岁以前先拼命挣钱,50岁以后再考虑养生保健。”陷入这种理念误区,生活不讲节奏,工作不分昼夜,身心过度劳累,精神长期紧张,亚健康就会找上门来,过劳死的危险也就随之而来。有的人还不到40岁就已经没法去挣钱了。2004年,某集团董事长患肠癌医治无效去世,年仅38岁,其身家财产约35亿人民币;2006年,又一位某公司董事长,因患急性脑梗死抢救无效去世,年仅37岁,其身家财产约5亿人民币。他们都是创业的成功者,但却无法享受幸福的人生。因为工作和生活的压力,让许多人不能适时顺养,身体产生多种疾病。多少优秀的政务、商务人士,因为不了解健康的理念,不注意养生,结果不是体弱多病,就是英年早逝。有数据显示,中国企业家平均寿命53岁,因此,既要努力工作,又要适当放松,尤其是对于长期从事脑力劳动以及竞争行业的人士更应如此。

二、健康六要素

健康非常重要,怎么才能保障健康?具体如何落实到实际生活中?我跟大家简单归纳为六个要素,叫做“一份心,两条腿,三顿饭,四季衣,五面风,六天工。”

1、一份心

中医讲健康,要求“形与神俱”,就是身心统一。“一份心”,就是要有一份平常的心态。是一种正常的心态,包括正常的感情宣泄,感情表达。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,要顺其自然。家人病了不要人为把他孤立起来,不要过分“呵护”,“不能这样,不能那样”,让病人觉得他是多余的,只能是家人和社会的负担;领导来探望,同事来探望,亲戚来看望,好像自己时日不多的样子。应该以平时的方式与他相处,平常一样的交谈接触,鼓励他与其他人聊天、打牌,让他在相互交流中把病情忘掉,增强抗病的信心。

其次,对疾病不要瞎猜,不要对号入座。现在网络很发达,社会讲座也多,人家在讲这个病,那个病,吃这种药那种药。一般来说,百姓缺乏医药知识,缺乏分析判断能力,极容易对号入座,认为自己跟人家讲的很相像,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。不要瞎猜,瞎猜往往出问题,这里痛是不是肺癌?哪里痛是不是肝癌?然后不停地检查,越查疑问越多,整天疑神疑鬼,这样下去,不病才怪。医学院校的学生经常出现类似的病症,叫做“二年级综合征”,要到高年级以后才会慢慢消失。

2、两条腿

所谓两条腿,就是要发挥两条腿的作用。“生命在于运动”,很多人只是会说,不愿去做。更没有上升到非做不可的高度。有人说,天天工作都很忙,哪里有时间运动?有人说我打牌、下棋、上网,都在动脑筋,不是也在动吗?其实,真正的运动,腿没有动不算动!只要是两腿动起来,活动了筋骨,弯弯腰,踢踢腿,跑步、走路、散步,做家务、体力劳动,只要动起来,人就会觉得轻松愉快。当今,老同志都很重视,都做得很好,活动形式多彩多姿;相比之下,中年人、年轻人往往不爱动,或者根本不参加运动。从家里到办公室,从办公室到家里,乘电梯坐汽车,连走路都不想走,饮食无度,腰粗壮大,他们爬一下坡就气喘,提一桶水就闪腰,摔一跤就骨折,甚至打一个喷嚏也打出一个“椎间盘脱出”,这就是半百而衰的典型。要真正的动起来,工作时,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起来动一动,伸伸腰,扭扭身子,或跳一跳,特别是血脂高、血糖高的人更需要有氧运动,要活动到出汗,出了汗才算有氧运动。如果能做到天天运动天天出汗,血脂血糖自然会恢复正常,不信,你试试看。

运动必须要坚持,不能三天打渔两天晒网。对于年纪大的人,年老体弱的人,运动要量力而行,但走路,散步是一定要的,要“迈开你的腿”,一天最好能走一万步。

3、三顿饭

所谓“三顿饭”,就是一日三餐。人类社会进化到今天,最合理的饮食就是一日三顿。不管是中国人,外国人,不同民族,不同人种大多数选择一日三顿。因为胃肠运动规律决定。正常人的胃排空是46小时,胃排空后就会有明显的饥饿感,届时不进食,胃酸分泌照样进行,胃酸刺激就会不舒服,日久就会形成溃疡病。

但是,饮食规律是慢慢形成的,如果一日三顿,那就得定时,也要定量,不能时早时迟,时多时少,不能饱一顿饿一顿。困难时,食物太少,营养不良,影响健康;当今,物质丰富,营养过剩,肥胖症、高血压、糖尿病增多,故要强调限制饮食。这里我要强调两句话:“管住你的嘴”,“迈开你的腿”。这八个字,非常重要。宋代著名儿科医生钱乙提出“若要小儿安,常须三分饥与寒。”

其次,不想吃的东西不要勉强自己吃。老是听人家说,吃这个好,吃哪个好,听信片面之言,非吃不可,天天吃麦片,或天天吃绿豆,一时市场麦片脱销,绿豆涨价。后来才知道是骗子在骗人,是全国的闹剧。

4、四季衣

“四季衣”就是要适寒温,根据一年四季气候变化适当增减衣服。实际上,不单是四季气候变化要增减衣服,有时一天之内也要增减衣服。我国地方大,寒温地方差别大,有的地方一天之内,气温出现四季的变化。有文章描述“早穿棉袄午穿纱,围着火炉吃西瓜”。一天之内还要多次更换衣服。

但是当今的年轻人,特别是年轻女郎追求线条美,所谓“要风度不要温度”,不顾气候变化死硬顶着,室外气温78度,还穿超短裙,肉丝袜。夏天炎热,还穿长统靴子。他们就是为了保持风度,引领时尚,不雇身体健康。日久之后,他们往往会患上腰腿痛、关节炎、颈椎病等。

5、五面风

所谓“五面风”,就是要保持室内通风,空气流通。东西南北,再加上一台风扇,就是最理想的通风。电风扇是室内通风的最好东西。危害人类最大的传染病的预防最有效的办法是保持室内的通风。病毒在通风的环境中是不能生存的。根据《中国疫病史鉴》的记载,在西汉以前的两千多年里,我国曾发生321次瘟疫,大流行的瘟疫,但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像欧洲那样,一个流行性感冒就死了1000万人。我们的祖先在传染病的防控、治疗方面有许多有效的方法,强调室内空气流通,特别是公共场所通风更为重要。

但是当今,空调大量使用,特别是医院使用中央空调,全封闭的中央空调,污染的空气在室内循环,是病毒传染的最佳场所。2003年非典暴发时,凡是有中央空调病房的医院,非典传染得特别快,有不少医院注意通风,开窗加开风扇的,非典传染就少。这是一个血的教训。

对于家庭,室内虽然人员少,夏天开空调,冬天开暖气,还得定期开窗换气。这样才有利于健康。

6、六天工

所谓“六天工”,就是一周之内,至少有一天休息。即六天工作,一天休息。当今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已经是五天工作日,总体精神是劳逸结合。我们每天上班,每天都很忙,没有休息,长时间连续工作,精神紧张,肌体容易疲劳,整年屡月,体力透支,会产生抵抗力下降。特别是长时间没有休息,精神紧张的压力下容易导致糖尿病、高血压、脑卒中、抑郁病等疾病。

三、什么叫养生

所谓“养生”,中医最早的典籍《皇帝内经》中有明晰的答案,其中指出:“智者之养生,则避邪不至,长生久视”。这里的“养”,即保养、调养、补养的意思,“生”,在这里是生命、生存也。必须四时适寒温,和喜怒而安居处,节阴阳而调刚柔。“养生”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通过精神、饮食、文化、体育、药物等手段或方法对肌体进行积极的调整,实现人与环境、气候、社会的协调,达到精神愉悦,体格健壮,生活和谐,寿命延长的目的。

“养生”,是中医“治未病”的思想体现,是提高人的生存、生活质量,预防疾病,或减轻疾病对人体的伤害程度和加速病后康复的积极措施。中医的治未病有“未病先防、既病防变、病瘥防复”三个方面,其中“未病先防”就是养生,是中医几千年来最受重视,特别强调的核心内容。

20世纪80年代,由世界卫生组织牵头,医学界开展了当代人类主要疾病形成原因的统计,大多数医学专家的共识是:遗传因素占15%,社会因素占10%,气候因素占7%,医疗条件占8%,个人生活方式占60%,很明显,个人生活方式不良是患病的主要原因。所以,调整好个人的生活方式是养生的重要内容。

四、中医话养生

中医的奠基之作是《皇帝内经》。《黄帝内经》包括《素问》和《灵枢》两部分。主要内容包括对人的生命、身体、疾病、诊断治疗以及养生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,这些内容构建中医学的完整体系。养生在《皇帝内经》中占有重要地位,内容十分丰富。全书涉及养生内容大约有40多篇。《黄帝内经》确立的养生原则、理论与方法,大多为后世所尊循和阐发,直到今天,对于我们学习养生知识,指导养生实践仍有重要意义。

(一)养生之道——顺天适我

《素问》第一篇《上古通天论》,一开篇皇帝就提出这样的问题:“上古之人,春秋皆度百岁,而动作不衰;今世之人,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,时世异耶,人将失之耶?”这一提问向我们表明,上古与今时,人们的寿命与健康状态是明显差异的,上古之人能活到一百岁而动作不衰;今时之人,年仅半百,行动已衰弱无力。那么,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究竟是时代变迁,还是今时之人在日常生活调养失常呢?歧伯回答说:“上古之人,其知道者,法于阴阳,和于术数,食饮有节,起居有常,不妄劳作。故能形与神俱,而尽终其天年,度百岁乃去。今时之人不然也,以酒为浆,以妄为常,醉以入房,以欲竭其精,以耗散其真,不知持满,不时御神,务快其心,逆于生乐,起居无节,故半百而衰也”

在这里,歧伯将上古之人与今时之人在生活方面的差异进行了对比;上古时期的人们,懂得养生之道,能够效法天地之理,顺应自然变化规律,使自己的生活合乎养生法则。饮食有节制,作息有常规,既不强力劳作,过度操劳,也不妄行房事,始终保持形体与精神旺盛,身心协调统一,所以能活到百岁的天赋之年龄。现在的人就不这样了,把酒当水而滥饮无度,将不良的行为方式当成生活习惯,醉酒行房,因恣情纵欲而使阴津衰竭,为满足嗜好而使真气耗散。不懂得保持精气的充盈,不善于凝聚精神,只因身心的一时之快,违逆人生真正的乐趣,作息毫无规律可言,因此活到半百就已经衰老了。

从歧伯的分析可以看出,养生之道既不是高深大道理,让人认为高不可攀,也没有神秘的绝招,让人捉摸不透。养生的关键就在于有正确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生活习惯。要通过调节日常生活方式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,以平淡中见神奇!其中“法于阴阳,和于术数,食饮有节,起居有常,不妄劳作”,一直被视为是养生的基本法则。形与神俱则是养生要达到的状态和境界。

1、法于阴阳

阴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概念,主要用来分析事物的发展、发生、变化的规律。就天地而言,天为阳,地为阴;就四季而言,春夏为阳,秋冬为阴;就昼夜而言,白天为阳,夜晚为阴;就人而言,男为阳,女为阴。大千世界,万物皆有阴阳,万物变化,皆缘于天地阴阳相互作用。因此《黄帝内经》中提出“法于阴阳”的养生原则。

所谓法于阴阳,就是要顺应天地阴阳的消长变化规律,建立与天地阴阳变化同步的生活方式,达到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状态,这样可以实现健康长寿的目的。如一年之中,春季阳气始生,万物以荣,夜卧早起,广步于庭;夏季阳气旺盛,万物华实,夜卧早起,无厌于日;秋季阳气始收,此谓容平,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;冬季阳气闭藏,无扰于阳,早卧晚起,必待日光。一天之内,早上阳气初升,午中阳气俱盛,傍晚阳气收敛,夜晚阳气收藏。人们应随阴阳交替变化,才是知“道”者,才能年过百岁而不衰。但许多人“天人相应”的理念淡薄,一味追求舒适和快乐,对于天地阴阳变化或者回避或者对抗,厦天不愿耐受一点热,不愿出一点汗,整天在空调房间里,与外界隔绝,而冬天怕寒,不去户外锻炼,那是违背阴阳的规律的。其实夏天要耐受热,多运动,多出汗,才是健康的生活规则。

2、和于术数

何谓“术数”?历代医家有不同的解释,一般认为是养生健体的方法,如导引、按摩、大极拳、五禽戏等。和于术数,就是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运动,以达到健体强身,延年益寿的目的。也有人认为,“术数”与天文、历法、五行有关,和于术数是指人的生活起居不仅要合乎阴阳大法,还要合乎天地间更具体的法则,要合乎不同的节气,不同的地域,不同的年龄,不同的性别在生活上都应有所变化。无论哪种观点,能够做到“和”,才是适应养生的精髓。人如果在生活过程中能与天地相和,与社会相和,身心相和,生活方式与自身相和,那就一定能健康长寿。

3、食饮有节

《黄帝内经》说:“人以谷为本”,强调人的生命有赖于饮食调养。但饮食必须有所节制,包括食量的节制,冷热节制,五味节制等。一日三顿,食量不宜过多过少,应有规律而均衡。“饮食自倍,肠胃乃伤”,讲的是饮食过量,容易伤害脾胃。而食量不足,同样有害健康,尤其是每天都不吃早餐,而午餐、晚餐暴饮暴食,对身体的危害更大。进食冷热要适中,过冷过热均伤脾胃。在五味方面,《黄帝内经》有很多论述,包括五味所宜、所禁、所伤等。《黄帝内经》有这样一段话:“五味入于口也,各有所走,各有所病。酸走筋,多食之令人癃;咸走血,多食之令人渴;辛走气,多食令人洞心;苦走骨,多食令人变呕;甘走肉,多食令人挽心。”五味虽然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,但有所偏、有所过对身体都不好,甚至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。强调“谨和五味,骨正筋柔,气血以流,腠理以密,如是则骨气以精,谨道如法,长有天命。”其中“谨和五味”,是一定要记住的。

4、起居有常

“起居有常”主要是指作息要有规律,并且要符合自然界阴阳变化的法则。中医学认为,一年四季气候有不同的变化,人们的起居要与之适应。“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”,清晨及早起床,白天进行各种活动,入夜卧床休息,力求与自然界阴阳消长变化同步。如果能够坚持阴阳平衡,脏腑调和,这是健康的基本保障。

但是,当代的现实生活中,由于电视、网络、文娱、工作等原因占用太多的夜间时间,因而导致睡眠时间推迟、减少的改变,昼夜颠倒,必然引起精神、体力、饮食方面的改变。久而久之,则诱发各种疾病,以致加速衰老。

5、不妄劳作

所谓“不妄劳作”就是不要强力劳作或过度操劳而伤害身体。中医讲的劳作,主要有体劳、心劳、和房劳。体力劳动,体育运动过度,“劳则气耗”,“久视伤血,久立伤骨,久行伤筋”。心劳,即思虑过度欲望太强,若不节制,必然会耗伤气血,人的精神魂魄意志藏于五脏之内,若心态平和,则精神健旺,精力充沛。若躁动烦乱,就会耗伤精气。房劳,即房事无节制,纵欲无度,损精耗气虚损生命加速衰老。

需要说明的是,过劳有伤身体,而过逸的不良后果并不亚于过劳。所以劳逸结合,动静结合,刚柔相济,更有利于气血运行,经络通畅,脏腑和调。实践证明,长寿之人,一般都有坚持适度劳动,体力劳动、家务劳动,体育运动等习惯。

二)德全不危——仁者寿

《黄帝内经》曰:“上古圣人之教下也,皆谓之虚邪贼风,避之有时,恬惔虚无,真气从之,精神内守,病安从来。是以志闲而少欲,心安而不惧,形老而不倦,气从以顺,各从其欲,皆得所愿。故美其食,任其服,乐其俗,高下不相慕,其民故曰扑。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,淫邪不能惑其心,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,故合乎道。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,以其德全不危也。”

这段话,从上古先民的经验出发,告示人们养生应注意的事项。说了两个问题:一是在外要防止四时邪气的侵犯,即“虚邪贼风,避之有时”;二是在内要保持精神安闲,没有杂念,即“恬惔虚无”,“精神内守”。能够达到以上两点,则内外安和,就可以避免疾病。没有疾病的困扰,就能心志安闲而少嗜欲,心情安逸而不焦虑,身体虽劳而不疲倦,气调意顺,每个人的要求都能得到满足,每个人的愿望都能实现,内心安适,恬惔少欲,自然就会吃什么都甘美,穿什么都舒适,大家都喜欢自己的风俗习惯,人与人之间不相倾慕和攀比,所有这些都称得上是朴实无华。因而各种嗜欲不会引起注目,淫乱邪僻不会惑乱心志。无论愚笨、聪明与能力大小,都不会因外物所动,这些完全符合“道”的要求。正是由于上古之人的修养合乎“道”,所以他们能够年度百岁而动作不衰。那么,上古推崇的“道”是什么呢?最后一句就是答案:德!养德是长寿的根本,也是养生的关键,德全则不危!我国的儒家,最重视品德修养,提出“仁者寿”。

仁者何以能寿?仁者思想高尚,追求道德上的高境界,热爱自然,热爱生活,不被物欲缠身,不被物欲伤身,恬惔虚无,知足长乐,心态平和,利于健康长寿。仁者一身正气,“正气存内邪不可干”,而且,仁德之人心境高远,不谋私利,不患得患失,心境平静,精神内守,气血通畅,五脏安和。这样的人自然长寿。美国密执根大学调查研究中心,曾对2700人进行调查,发现善恶会影响人的寿命长短。助人为乐,与他人相处融洽的人,预期寿命显著延长;而心怀恶意,损人利己,与他人不能融洽相处的人,死亡率是正常人的1.5倍。这与儒家的理论“仁者寿”,“君子坦荡荡,小人常戚戚”不谋而合。

(三)明理通达——智者寿

《黄帝内经》曰:“故智者之养生也,必须顺四时,适寒温,和喜怒而安居处,节阴阳而调刚柔。如是则避邪不至,长生久视”。所谓“智者”,就是明智的人,有智慧的人,通达事理的人。智者养生都会注意六个问题:顺四时,适寒温,和喜怒,安居处,节阴阳,调刚柔。“顺四时,适寒温”,就是顺应自然时序变化,在日常生活中要让自己的衣食住行符合四季气候的冷暖更替。“和喜怒安居住”,就是要使自己的情绪和达,不要过于喜怒,生活要安然,起居要随遇而安。“节阴阳,调刚柔”,就是要心态平和,待人宽厚,处事公道,既不刚愎自用,也不柔柔寡断。将以上的原则贯彻到生活中,身体自然健康,内心安和,外邪不侵,就能延年不衰,实现“长生久视”的愿望。

这段经文,提出养生的六个关键的字:“顺、适、和、安、节、调。”这六个字,针对的是三个方面的问题,一是,对自然要顺要适;二是,对待生活要和要安;三是,对待自己的身体要节要调。如果能在一生中践行这些原则,那么你一定是智者,一定能“长生久视”。

以上简要介绍了中医《黄帝内经》中的养生之道。可以说,大道至简,人人明白,人人可行。但是问题在于,知易行难!行要靠自己,不能由他人代替。不仅要行,还要坚持,并形成习惯。

本讲座回顾:健康的概念,健康六要素,养生的概念,中医话养生,已经讲述完毕。最后要强调五点:1、健康很重要,“健康不是一切,失去健康就失去一切”;2、健康六要素:“一份心,两条腿,三顿饭,四季衣,五面风,六天工。”;3、中医话养生要记住:“未病先防,己病防变,病瘥防复。”;4、养生之道——顺天适我。要求“法于阴阳,和于术数,食饮有节,起居有常,不妄劳作。”5、德全不危——仁者寿。要求:“虚邪贼风,避之有时,恬淡虚无,真气从之,精神内守,病安从来”。


网站地图